欢迎访问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官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关于目前新疆棉花生产若干问题的探究
首页 > 棉花资讯 > 生产信息  来源:国家棉花产业联盟 | 2023-12-25
导读:新疆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区。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干旱少雨,采用灌溉植棉,非常利于棉花生长。据2017年2月28日举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新疆棉...

新疆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区。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充足,干旱少雨,采用灌溉植棉,非常利于棉花生长。据2017年2月28日举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达156.5万hm2,总产量265.8万t。至此,新疆棉花总产、单产、商品调拨量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并且,历年来新疆棉花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都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棉区。据统计,2016年新疆全区棉花机收面积达24.2万hm2,北疆棉区棉花全程机械化水平已达89%,机采率达65%。

新疆棉区生产对保障国家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新疆棉花种植却面临着许多繁杂的问题,鉴于新疆棉花产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则显得尤为紧迫。

image

1 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结构
与全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样,新疆棉农的年龄也普遍偏高,基层农业人员的数量正逐渐减少。由于环境和工作性质的原因,极少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和团场从事棉花种植。兵团棉农多属于企业职工,近年来退休人员快速增加,但是新增职工较少。若依这个形势发展,不久兵团的棉花种植人员将严重不足。据兵团统计局统计,自2005年开始,兵团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持续走低,2012—2016年兵团农业从业人口的比重同样持续走低。从新疆整体范围来看,人口数量虽在不断上升,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在2011至2020年之内却呈上升趋势。
其次,无论是兵团团场还是地方各乡镇,棉农的文化水平显著偏低,这一点与全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虽然种植户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但在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棉农对新兴文化的接受意识和能力却很薄弱,在棉花种植方面则体现为对各项新技术的排斥和接受的滞后,这对政策的宣传和新技术的推广有着直接的限制作用。
1.2 农资市场
如今棉花生产的农资市场可以说是材料丰富、种类齐全。无论是种子、化肥、农药,还是薄膜、滴灌管材等,与棉花种植相关的材料棉农都可以很方便地选购。然而我国农资生产厂商繁多,生产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另外,农资经销商遍布各大团场和乡镇,这也为农民提供了便利。但是棉农在选购农资时常具有盲目性,对于所需要的农资常常单纯地听取销售商的广告宣传和其他农户的建议,而对农资的品质并无辨识能力。某些销售商为增加销售额,在向棉农推荐化肥、农药等商品时,不仅包含“对症”所需的药品,也常有一些附加的“无用”产品。可以看出,多数棉农在购买农资时经常立于被动。

image

1.3 机采棉质量问题
新疆地广人稀,以机械取代人工劳动是必然的趋势。由于种植面积大,且种植地区多为盆地平原,地势平坦,所以新疆棉花产业的机械化较我国其他棉区更易实现。应用机采棉可以大量减少拾花工人数,从根本上解决拾花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减轻棉农负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规模效益。
然而目前机采棉处境尴尬。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杂质多,加工皮棉时需要额外去杂,且加工后的皮棉无论从绒长还是颜色上,都逊色于手采棉的皮棉,这就导致了棉花收购商对机采棉的收购意愿不强,棉花价格低,
一方面棉花机采所需的劳动力和棉农所投入的精力都大大减少,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机采棉品质差、价格低,并且易积压,市场风险高。所以棉农和政府、加工棉企等在决定棉花机采与否时都有着许多矛盾的心态。
1.4 残膜污染
铺膜播种在新疆已实行了多年,而薄膜覆盖带来的益处也相当多,如提升地温、保墒、缓解土壤结块、增加曝光等,这些都极利于种子的萌发和棉苗的生长,并在夏季高温时对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薄膜的不易分解性,导致田间薄膜残留逐年累积。2012至2013年新疆自治区农业厅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连续对全疆20个县的农田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农田平均地膜残留量已经达16.88 kg/666.7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虽然农技部门和农户每年都会投入许多力量进行残膜回收,但仍有大量残膜留在田间,而回收的残膜如何处理也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5 水资源利用问题
膜下滴灌技术最早出现在新疆兵团石河子垦区,该技术结合了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具有施肥均匀、节水节肥、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大田使用后,较常规灌溉省水50%左右,省肥20%,省农药10%,增产10%~20%,增加综合经济效益40%以上,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加压滴灌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河流水和井水中的泥沙等杂质含量较多,加压滴灌中的过滤设备则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过滤设备使用多年,必须定期进行清理,过滤能力已明显下降,而且经过更换的设备在使用几年后又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过滤系统出现问题,直接导致电量消耗增加、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杂质堵塞管道、压力增加、电机负荷加大。
膜下滴灌技术在新疆棉区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对节水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地区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开垦荒滩作为耕地,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河流上游林地耕地用水减少,林草退化,作物产量降低,由此造成的长期性的生态环境破坏也不容乐观。
1.6 棉花枯、黄萎病
棉花枯、黄萎病是极难治愈的病害,黄萎病甚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这两种病害自1958年在新疆莎车县被发现,目前在新疆棉区普遍发生。枯萎病的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20%~30%,黄萎病在新疆棉区的70%~80%棉田中已有出现。枯、黄萎病引起的症状通常有棉花枯萎、叶片萎蔫脱落、结铃减少、植株枯死等,会严重降低棉花的品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严重时几近绝收。除棉花外,棉花枯萎病的病原菌尖刀镰孢菌还可侵染小麦、玉米、大豆、红枣等作物。此外,棉花枯、黄萎病的病原休眠时间可长达数年,传播方式除了随寄主传播外,还可通过空气、水流传播。
由于棉花枯、黄萎病分布广泛,病原的传播、侵染力强等特性,使得很难从根本上治理,而每年因枯、黄萎病减少的棉花产量不可估量,所以如何治理棉花枯、黄萎病,避免产量损失、提高棉花品质,成了新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又一问题。
2 对策建议

2.1 调整人员结构,提高文化水平

要调整新疆棉区的人员结构,须不断招纳青年人员。乡镇和团场吸纳青年人员可有效扩增农业人口数量。2016年底至2017年初,兵团多个师、团陆续展开了青年人口引进战略,并计划将此战略不断延续。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似,兵团以优惠条件为政策引导,鼓励疆内外的年轻人到兵团安家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扩充农业人口数量,也有利于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
要提高棉农对新文化的接受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科学引导。对于新兴文化和技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作为示范和效果展示,以集中培训等形式达到宣传的目的。另外,应鼓励棉农多参加在职专业学校类的再教育学习,比如在兵团各团场设有分校的新疆兵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棉农认识到新文化和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才能更好的接受和运用。

image

2.2 提升棉农意识,打击不良厂商
对于农资市场混乱这一问题,首先要提高棉农的鉴别能力。怎样判定一种农资是不是合格的商品,棉农可通过培训或者自身学习,掌握分辨真伪的方法。对于棉花生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良症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掌握“对症用药”的方法,以便科学选购农药和肥料。
其次,质监局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定期对农资市场进行检查。对假冒伪劣等不合格商品进行查处,及时处置不良厂家和商贩,肃清农资市场,营造健康良好的买卖环境。

2.3 科学种植管理,提高机采品质

要改善机采棉品质,减少杂质,提高田间采净率,应在改良机械化配套作业方面着手。首先,改良脱叶催熟技术,减少叶片等杂质;其次,改良机采棉机械作业水准,保证棉絮棉绒品质。
推广棉花产业的全程机械化,需要棉花的播种、田管等所有的作业项目都服务于棉花机采。目前,新疆棉区适合机采的行距有76cm、64+12cm、和66+10cm的播种模式,为提高采净率、降低含杂率,要求棉花植株始果节高度在18cm以上,株高在70~90cm为最佳,机采前吐絮率达到95%以上,脱叶率大于95%。这些都需要水肥灌溉、打顶、化控等农事操作科学及时地进行。

image

澳大利亚主产棉区属于干旱生态和灌溉农业,植棉条件与新疆相似。与新疆的棉花种植不同,澳大利亚采用的是露地栽培,常规沟灌或者喷灌;棉花行距为等行距1m;生育期喷施DPC进行化调,不打顶;植棉成本少,机械化程度高。虽然技术要求上与新疆的棉花种植有很大不同,但澳棉的产量、品质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新疆棉花生产要提升品质和价格,实现全面机械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向国外借鉴学习。

2.4 改良残膜回收机械,生产使用降解膜

针对残膜污染,首先要解决好怎样提高回收率的问题,其次要解决好怎样集中处理的问题。目前新疆地区回收残膜以机械回收为主,部分地区通过人工捡拾进行回收,这些方法各有其利弊。机械回收省时省力,效率高,但是回收率低,仅为当年薄膜使用量的50%~60%,且回收的残膜无法妥善的处理;以人工回收,残膜的回收率高,并且可以对回收的残膜进行再加工处理,但此方法耗费时间,劳力和成本投入大。相比之下,种植户更青睐机械回收法。因此,改进残膜回收机械、提高回收率是当下应大力解决的问题。

image

使用可降解薄膜是新疆棉区应着力推广的技术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减少田间残膜的年增加量,还可以降低回收所需的成本。然而近年来可降解薄膜的价格一直维持在3至4倍于传统薄膜的水平。虽然国内市场上也有许多价格便宜,同时打着“可降解薄膜”的旗号,而事实上这些薄膜当中只是添加了少量的淀粉,其中大量的聚乙烯等成分仍不可降解。所以,改良配方成分,降低生产成本,从技术上和价格上完全促进可降解薄膜的量化生产和使用,才可有效地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

2.5 推广使用原位过滤系统

现阶段农业灌溉水处理常用的过滤器有四种: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叠片过滤器、筛网过滤器。其中离心过滤器和砂石过滤器能耗高,需人工清洗;叠片过滤器和筛网过滤器能耗低,可自动清洗,但堵塞后清理难度更大。改进和研究新型过滤系统,成为了解决灌溉用水的过滤问题的主要攻关方向。近两年,由石河子大学研发的原位(泵前)过滤系统得到了多方位的肯定,该系统对水质要求低、能耗低、可持续自动清理、过滤级别高。

image

针对水资源紧缺,政府相关部门应负担主要责任予以解决。首先,停止一切开荒造田的行为,对违法开垦的个人和组织依法进行处置;其次,做到计划用水,水利部门对用水单位合理分配,减少浪费;第三,施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2.6 预防措施和农药共同治理枯黄萎病

对于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一般以预防为主。首先,调查无病和有病棉田,并保护无病棉田,在生产工作中禁止将带有病原的种子、秸秆、化肥等带入无病棉田,禁止将有病棉田作为制种地块;其次,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灭菌和包衣处理,种植抗病品种,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第三,重病地块轮作倒茬,以小麦、玉米等作物倒茬可减轻病害发生,秸秆还田地块因病原较多,则应轮作多年以减少病原含量。

除预防措施外,通过精细的管理,科学平衡的施肥也可以对枯、黄萎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单纯施氮、磷、钾肥都有促进发病的作用,尤其是单纯施入尿素更是发病率极高。一般N、P、K比例适当且充足、配以滴灌杀菌剂及中微量元素肥能明显减轻甚至控制枯、黄萎病的发生。生物防治是减轻和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新技术,该技术通过施入有机肥、滴灌、拌种等方式进行防治,多项报告表明,木霉菌、宁南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多种微生物及其制剂对棉花枯、黄萎病有抑制作用。然而由于研发成本高、效果评估不确定等因素,使得微生物农药未能规模化生产和使用。因此,加大微生物农药的研发进程,促进产业化生产和广泛使用,对治理棉花枯、黄萎病,乃至优化我国农业的各项植保技术,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image

3 小结
在列举的问题中,人口结构和农资市场混乱可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部门监管来解决,残膜污染、棉花病害、机采棉和水资源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科技研发予以解决,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则需要棉农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提高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总而言之,处理好目前新疆棉区存在的问题,对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我国棉花产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元雄(第七师126团)

来源:新疆农业科技2017年第5期

图文编辑:天山植保


分享此文章: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狮子岭工业园光伏北路18号研发办公室C0061号
电话:13823224471 传真:
邮箱:china_ccia@163.com 网址:http://www.cotton-ccia.com


  • 手机官网

  •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 琼ICP备2022014572号-1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